搜索

“煎餅鳥”:緬甸琥珀中發現目前為止最完整的古鳥類

发表于 2025-11-02 19:01:24 来源:指不勝屈網
“煎餅鳥”標本與微CT圖像對比  邢立達 供圖
“煎餅鳥”標本與微CT圖像對比  邢立達 供圖
熒光下的“煎餅鳥”頭骨碎片  邢立達 供圖
熒光下的“煎餅鳥”頭骨碎片  邢立達 供圖
“煎餅鳥”標本自然光照片與熒光照片  邢立達 供圖
“煎餅鳥”標本自然光照片與熒光照片  邢立達 供圖
根據吸蜜蜂鳥複原的“煎餅鳥”  毛宇昂 製圖
根據吸蜜蜂鳥複原的“煎餅鳥”  毛宇昂 製圖
煎餅鳥羽毛特寫。供圖:邢立達。
煎餅鳥羽毛特寫。供圖:邢立達。
煎餅鳥標本死亡姿勢圖(繪圖:張宗達)
煎餅鳥標本死亡姿勢圖(繪圖:張宗達)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新京報(王俊):今天(2月2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如蜂鳥般大小的、幾乎完整的小鳥,取名為“煎餅鳥”。
據了解,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剛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O’Connor)、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Ryan C. McKellar)教授、台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穀地。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邢立達告訴記者,此次發現的琥珀相當大,珀體長約7厘米,其中保存的古鳥完整,暴露的頭頸部區域保存著更長更密的羽毛,代表著這具標本比剛孵化的小鳥或幼鳥更為年長,也就是說,這隻小鳥已經出生較長一段時間,過著獨自的生活,是目前琥珀中發育程度最高的古鳥。
“很有意思的是,由於礦工的疏忽或自然風化,這個標本沿著冠狀麵剝蝕,這雖然損失了部分皮肉,但也因此暴露出了身體內多區域的解剖學細節,為學者們的研究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台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表示,“這個薄薄的標本也因此被昵稱為煎餅鳥”。
青年古鳥類學家鄒晶梅表示,相比蜥蜴類,目前緬甸琥珀中的鳥類包裹物依然極為少見。煎餅鳥雖然缺失了部分左翅與腿部,但它仍然是迄今為止緬甸琥珀中發現的最完整的古鳥標本。
“煎餅鳥”具有反鳥類的特征,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是鳥類演化的重要分支,它們都有著較強的飛行能力,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適宜樹棲,但最終在晚白堊世末期與恐龍一道完全絕滅。
記者了解到,煎餅鳥標本的發現,表明了緬甸琥珀中反鳥類類群在白堊紀中期仍然存在較大的生態分化和輻射,這對我們理解古鳥類的演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相關報道:中外科學家發現一億年前最完整古鳥,蜂鳥大小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澎湃新聞(吳躍偉):緬甸琥珀再立奇功,2月2日,中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目前為止最完整的古鳥,而且是在琥珀中發現的發育程度最高的古鳥。
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科學通報》(英文版)上,並作為封麵文章。
論文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澎湃新聞,這隻琥珀古鳥長度約5厘米,隻有蜂鳥大小,來自一億年前恐龍橫行的白堊紀。
論文作者之一、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教授說,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吸蜜蜂鳥長約5厘米,重約1.8克,分布在古巴。新發現的琥珀古鳥跟吸蜜蜂鳥一樣大。
2017年6月,邢立達團隊曾經發表論文,報告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雛鳥。但這次發現的琥珀更大,珀體長約7厘米,其中保存的古鳥更加完整。2016年12月,該團隊還在琥珀中發現一段非鳥恐龍的尾巴,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
論文作者之一、青年古鳥類學家鄒晶梅說,新發現的琥珀古鳥化石提供了更多的解剖學信息,比如頭蓋骨基部、脊柱(約5個頸椎和8個背椎)、左前肢(包括了肱骨,橈骨和尺骨)、骨盆區域和股骨等。
這一新發現的琥珀古鳥屬於反鳥類。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有著較強的飛行能力,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適宜樹棲,但最終在晚白堊世末期與恐龍一道完全絕滅。反鳥類的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比,二者凸凹情況正好相反,因此得名“反鳥類”。
此次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穀地。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剛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O’Connor)、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Ryan C. McKellar)教授、台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等學者共同進行。
台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表示,礦工在打磨該琥珀時,沒有認出這是一隻古鳥。礦工將這個標本沿著冠狀麵剝蝕,所以它變得薄薄的,被研究團隊昵稱為“煎餅鳥”。
随机为您推荐
文章排行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煎餅鳥”:緬甸琥珀中發現目前為止最完整的古鳥類,指不勝屈網   sitemap

回顶部